閨蜜帶來的伴手禮

少女時代,詩人鄭愁予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的詩句曾激烈地震撼過我年輕的靈魂,然,我卻不明白他心中的鄉愁;如今,我終於能體會他<旅夢>詩中的境界: "我從雨地來,我底眼是濕潤而模糊的,這裏是誑人的風沙的晴季,不必讓我驚醒吧,我仍走在異鄉的土地....." 只是有多少人能體會異鄉遊子的心情?特別是離鄉背井像我這樣長年生活在海外的人? 

在決定嫁給老聶前,父親語重心長的告訴我:異國婚姻除了兩人的結合,兩個家庭的結合外,更代表著兩個不同文化的結合,妳懂得那意味著什麼嗎?

年輕氣盛的我自然不懂,只想到自己單身背包客闖歐洲幾個月都沒問題,結婚只是小意思,大不了再多學門德語也就沒事了.單純傻傻的我只想到外語的挑戰,對文化差異卻沒有什麼實質感.

隨著國外生活越久,走過住過的國家越多,越來越能體會老爸當年的話.文化不僅僅是文學繪畫音樂等 "有氣質的"藝術,她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所有,從精神面到物質面,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不管她是現代還是史前,不管她是精緻複雜還是平凡簡單.

去年我看到央視做的 "舌尖上的中國" 系列紀錄片,算是真正體會了"食文化"的意義,也總算理解到我這許多年來斷斷續續隱隱約約在心裡作疼的鄉愁,其實都可以簡單歸納成我對於"台灣古早味" 的懷念.

懷念早餐熱騰騰的包子饅頭豆漿油條;中午便當盒中媽媽的炒米粉;下午放學回家路上飄香而過的蚵仔麵線及臭豆腐攤;晚上通化夜市的米粉湯跟黑白切;冬夜裡伴隨著木頭響板聲而來的 "燒燒烤地瓜" 的叫賣......

不可思議的是,只要想起某個兒時吃過的東西,無論好吃還是不好吃,吃那個東西時發生的事無論多少歲月流轉,都能記得清清楚楚,彷彿,記憶不是刻印在大腦,而是舌頭那點點味蕾上.

這次國中時代的閨蜜從台灣來看我,問我這裡需要些什麼.我絞盡腦汁想了好幾天,發現最後能想起的,想要的全是地道的台灣零食 - 蜜餞,豆干,甚至蚵仔麵線速食包,其他的我什麼也不缺.

因為只要舌尖沾到古早味,就能重溫童年的回憶;而那些兒時記趣,正是海外遊子空虛的心最好的靈丹妙藥.一口一世情,一口一世情.......



arrow
arrow

    舒舒 Cho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