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交誼圈」瘋轉的影片

 

學過一點日語、或對簡易日文有點了解的朋友大該都知道一個日文詞彙:「外人」(日語發音: gaijin)。這個外人可不是中文裡對比家人的外人(其實也有點關聯),而是指所有非日本人的外國人,也就是中文的「老外」。 

 

舒舒因為曾經在日本住過六年,所以有一群同甘共苦、一起啃日語的 "外人" 朋友。即使大家在課程結束後便各奔東西、分居在世界不同角落,但是總不忘關注一下曾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日本文化,並且會彼此私下交流 (打趣) 這個認真到有點「僵硬」的民族 (硬いkatai,日語裡除了實質物體的硬度之外,還有形容一個人性格上固執、不知變通、身段不柔軟的抽象引申。)

 

最近在這個「外人交誼圈」中,大家開始瘋轉上面這個影片 一個自稱是 Gaijin 的外人小鮮肉 (舒舒懷疑他是日本法國 ハーフ」, 發音:hāfu,中文混血兒的意思。 日本人把英文的 "half" 用日語標註發音,然後就變成日文字了!),在臉書上模仿各國人說日語時帶的怪腔怪調

 

我不知道中文讀友們怎麼看待這個影片,因為影片中沒有模仿中文/台語族群的日語口音 (應該比較能用莞爾一笑的態度面對?)不過,這正是舒舒覺得這個影片裡唯一美中不足之處。畢竟,中國人和台灣人可是在日本第二大外人族群啊 (僅次於韓國人)。我有點懷疑: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口音太難學,所以他學不會 ;-) ?!

 

雖然我們這個使用國語/漢語書寫的族群,有著看懂日語漢字的優勢,但這個優勢也是我們的絆腳石。因為我們在說日語時,常會受到自己母語發音的「干擾」 (包括舒舒自己,呵呵),多半時候會帶個特殊的腔調。

 

在我認識的熟人中,即使旅居日本已經超過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人,稍帶「口音」的人還是不少,可見母語的影響之深。就連日本連續劇有時都會配合劇情,找演員模仿中國或台灣的腔調,故意凸顯腳色的背景 (例如去年廣末涼子、內田有紀主演的直美與加奈子》中演技派女演員高畑淳子所飾演的一角。)

 

言歸正傳。

 

即使是調侃,我和我的「外人」朋友們 (國籍包括了影片中所模仿的法、德、義、孟加拉等國籍外、還有一個尼泊爾人),我們都覺得這個小鮮肉很搞笑,也佩服他模仿的功力。因為他是在臉書鏡頭前「表演」,所以表情動作都誇張了些,不過我們公認他模仿的各國口音確實是有模有樣的。

 

 

無論是輕鬆以對、或是感覺被嘲笑了,我和「外人」朋友們對於日本人這個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佩服:那就是他們有辦法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同時,他們能振振有詞的說明那個東西是自己的、完全相信是自己的,甚至還能把那個東西發揚光大、行銷全球。

 

 

書道、茶道、劍道、甚至武士道,在中華文化教育下長大的人都能一一指出那就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書法」「茶藝」「武術」「俠客精神」。中國因為戰亂,文化沒落了,但日本人卻把這些東西發揚到歐美來了。

 

中日兩個民族爭執了那麼多年,舒舒在這裡不想去淌民族大義這個渾水,只想利用本文一開始這個「外人」一詞,來看看日本人如何身體力行金庸的「北冥神功」本領,把從外吸入的功力內化成自己的實力。

 

 

外人這個詞一看就知道一定是日本祖先以前來中國取經時從漢文借去的外來語。因為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用這個詞。可是你如果這麼去跟日本人說,除了非常有文化素養、而且深刻反省日本歷史的有良知的日本人之外,他們打死也不會認同你。

 

舒舒旅居日本時、曾在當地的法商公司工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事都是日本人。這些日本同事們多少都會點法文,只是英文雖然在學校學過,可是程度卻普普。

 

有一天,舒舒在做一個行銷用PPT 檔,正在苦思 解決方案這個詞該如何用日文寫,跑去請教日本同事大和小姐 (化名),沒想到她竟用了ソルーション的片假名(就是英文字 solution ) 順便把我空白的其他行銷字眼全替我填上了。

 

舒舒睜大眼睛看看那一連串的片假名差點傻眼,這哪是日文,明明就是英文字嘛!

 

ソルーション solution,マーキティン marketingデータ data,イグゼキュティヴ executiveアドバイス adviceサーチ・エンジン search engineカテゴリ category

 

更有趣的是,當我告訴大和那些字是英文字時,這位法語流利的日本小姐還用無辜的眼神望著我:

「是嗎?不會吧,這些是日文字,我們在學校國語課裡學過的 (她說的「國語」是日語的意思)。」

 

大和小姐有著日本四年制大學畢業的學歷,所以應該受過至少六年以上的基礎英語教育,只是她深信這些字是日文字的堅定神情,倒也挺讓舒舒意外的 (順帶佩服)

 

可能個性比較雞婆,我把辦公室裡的日英大辭典找出來,翻出這些字給大和看,她突然發怔了。最後大和沒再多說什麼,我則向她道了謝、順利的交了差。

 

只是自從這個小插曲發生後,公司只要有英文信件或是英語客戶來訪,日本同事都很有默契的把案子轉到我這兒來,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同事們在背後暱稱我是公司的「英語代言人」。

 

舒舒寫到這裡,請讀友們千萬別誤會我的英語有多好 (因為其實不怎麼樣),只是想反映出:日本人「內化」外來語,練的可不是吸星大法,而是正宗的「北冥神功」啊!

 

 

除了英語外,其他歐洲語言也不時出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裡。

 

パン,日語的麵包,其實從法語的 pain 而來;レントゲン, X 光,德語的 Röntgen;アルバイト,日語的打工,從德語的 arbeit (工作) 引申而來。。。

 

 

這裡,請讀友們千萬不要誤會日本人故意不承認使用外來語,又或者不願意承認(或許有些人);事實是:一般日本人根本不知道這些字是外來的。

 

據舒舒所知,在他們的基本「國語教育」(日語)中,沒有特別去追究許多詞彙的來源。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日語本來就是「口述語言」,而非紀錄文字。他們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取了唐代的中國字部首簡化而來的 (大化革新運動);近代明治天皇又把一堆歐洲強國字 (德、法、英等) 全都借來用 (明治維新運動)。個人覺得  整個日語體系很像一個什錦火鍋,什麼都有,內容精彩豐富,但不太好消化 (學習起來很累、而且不容易精通)

 

不管別人怎麼看日本民族這個吸收能力強的「海綿性格」,舒舒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的。

 

日本人不但能大膽、公開、全面的吸收外來文化,他們還有辦法將這些文化內容去蕪存菁、消化吸收、然後內化成屬於日本特色的東西,最後理直氣壯的告訴你:「這是日本的!」

 

舒舒必須承認,這是全世界我所認識的國家中沒有其他人能做到的。

 

難怪,日本人碰到「外人」(老外) 不理解日本時,總愛告訴我們:

「日本文化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當亞洲其他國家的人 (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都愛用英文名字跟老美/老歐應對時,日本人偏偏就要用他們那一串長長難記的 hiragana 原名讓老外繞舌,也不願意另取一個 Christian name

 

歐洲一些我們在台灣熟悉的水果、食物、甚至其他流行事物,歐洲人卻是用日文字來稱呼:

柿子 (德國人叫它 kaki,日文發音)、梅子 (一些歐洲人用 ume,因為歐洲本土沒有這樣的水果)、紅豆 (英文叫做azuki beans,而非red beans)、日本動畫 (anime)、日本漫畫(manga)、相撲 (sumo) 等等。

 

更別提柔道、空手道、壽司、生魚片、拉麵等日本人成功「外銷」歐美的「文化性物質」,都是日語成功攻佔歐美世界的例子。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贊不贊同,日本人成功了。這點就值得世界上所有其他人向他們致敬,更是我們台灣在哈日之外、可以學習的好榜樣。

 

 

*「北冥神功」和「吸星大法」都是武俠大師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的武功招數,如果有讀友還沒看過 (我猜應該沒有吧 J ),在台灣和有中文書籍處,請買正版;在海外沒有可以買中文書的地方,可以線上閱讀

 

*日文借用其他語言、或者反過來日文字外借到其他語言的更多例子,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Gairaigo(外來語)

 

arrow
arrow

    舒舒 Cho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