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te_grec 希臘債務心態   

希臘債務心態漫畫

文翻譯:

今夏最 in 裝扮 - 希臘妝!我決定換銀行了... 當然是留下所有呆帳給他們囉! 酷!

 

上回談到希臘國債危機在七月初的轉折後 (參考上文:歐盟的愛恨情仇 - 德國 vs. 希臘 (二)  ),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該算是歐盟老大哥德國. 怎麼說呢? 因為從一開始德國就肩負起重建希臘財政的責任, 替歐盟的債權國監督希臘的經濟改革過程, 大扮黑臉.

 

一方面, 德國提倡樽節 (austerity), 建議歐元區內財政赤字龐大的國家應該從財政緊縮 (白話就是減少政府開銷) 來降低赤字. 許多之前面臨破產危機的歐盟國,如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等, 都因為採取了這樣的財政方針, 藉著壯士斷腕的痛苦政策, 走出經濟危機. 別人能行, 希臘也得行. 歐盟債權國一致認為, 解除希臘國債危機的唯一方法就是希臘政府也得採取樽節政策.

自從 2009 年末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 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批的對希臘撥出紓困貸款, 希望能幫助希臘重建經濟. 不料, 樽節政策的後果之一就是精簡希臘公共部門(streamlining governement services) 與削減社會福利. 我在前文中就提過, 希臘整體經濟的 50% 都在公共部門及其相關產業,因此精簡政府單位就等於是與掌控了一半國民所得的現有既得利益階層爭利. 更何況, 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政府高官自身或其親戚, 鑒於政商勾結盤根錯節的關係, 希臘政府實行的只是陽奉陰違的半吊子改革政策; 柿子挑軟的捏, 首當其衝的就是社會中原本收入不高的弱勢族群, 也難怪希臘的改革不能獲得民眾支持.

 

在希臘民意對德國強勢態度的反彈氛圍下, 樽節政策 (austerity) 幾乎已成了過街喊打的老鼠了. 然, 樽節政策本身難道真是罪惡?

 

有趣的是,經濟學人在今年7月18-24日這期中, 刊載了一篇 "Austere? Your word, not ours" 的文章.裡面除了闡述目前德國一般民意對於希臘危機的看法外, 更提出了樽節這個字的由來與意義.

樽節一字,英文 austerity, 德文版的 "austerität", 本來是不存在德語字典中的. austerität 其實是最近才由英文字轉借來的. 而英文又是借用法語的 austérité , 法語則源自拉丁文 austeritas, 追本溯源到這裡就又更好玩了. 古代羅馬人擅長的其實也就是軍事, 哲學概念其實是不行的, 他們多數的哲學觀念詞彙都取自希臘文. 因此, 繞了一大圈後才發現其實樽節一字的老祖宗是希臘文 austeros, 意思是 "苦", "辛酸"的意思 (英文:bitter). 難怪希臘人不肯奉行樽節政策呀! 哪個人會想把生活搞得辛酸難過呢?

 

我覺得德國人真的失算了, 因為樽節政策的德文原字其實是 Sparpolitik (英文: savings policy), 就是中文的節約政策, 世界上實行節約政策的國家多不勝數, 何須因為支持此政策而背上小氣苛刻的罪名?!

再則,將總體經濟學縮小到個體經濟學 (白話: 不管政府的財政, 只想你個人家計收支). 小明負債累累, 不縮衣節食, 打工增加收入, 反而成天大魚大肉, 大手大腳花錢. 等到債主叫他還錢時, 他還在債主那裏哭天喊地要求對方免債, 若對方不接受, 就大罵人家狼心狗肺, 刻薄小氣等等. 小明其實就是目前希臘政府的寫照, 平心而論, 希臘對其他國家的要求(特別是德國), 是不是不切實際, 不負責任的想法與做法?!  

 

可憐實事求是的德國在為歐盟理家, 偏偏失寵的法國又在旁邊搗亂, 搞得本來就要天晴的歐元區, 目前還是烏煙瘴氣. 在這場德國 vs 希臘的歐洲肥皂劇中, 德國最佳盟友的法國究竟又扮演了什麼腳色......待續

 

參考資料:

希臘國債危機

 

arrow
arrow

    舒舒 Chou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