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真有原罪,永遠無法知足?
距離德國總理梅克爾在9月15日的 “德國持續歡迎難民!”公開演說只有不到一個月,難民安置問題已成了德國政府手上的燙手山芋.
面對一波波蜂擁而入的難民潮,奧地利及德國南部終於在九月底重新設置移民關卡. 不是反難民, 只是因為兩國都無法找到立即安排龐大難民的有效方法.
隨著湧入難民數量越來越多, 德國民意也逐漸開始分歧.
有人認為必須繼續幫助申請政治庇護的敘利亞難民, 有人認為當今難民數已超過了短期德國社會所能吸納整合的能力, 有人認為難民中魚目混珠, 許多根本是從巴爾幹半島上來其他非法經濟外來移民, 德國政府必須採取嚴格的審查措施, 也有極端的新納粹份子反對所有外國人…… 民主社會,眾說紛紜,誰都可以表達意見, 雖然梅克爾政府明顯感受到強大的社會批評壓力, 她仍然堅持德國目前的政治庇護政策, 讓我佩服這位女總理的骨氣!
上圖是敘利亞難民出走路線圖, 由圖可看出,大多數難民是由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邦/Land:德國自治單位,相當於中國的 “省”, 在台灣的話, 可以視為 “縣”吧)進入德國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南德第一大城慕尼黑. 在前文中我曾提過慕尼黑政府及市民的義舉, 還有德國政府為了安置難民新建國宅的措施 (參考: 大讚歐洲人道主義巨人德國 – Part 1 ), 不過一個城市,一個邦的力量是有限的, 德國人做事講求理性與公平, 接收難民會對整體經濟與社會生活造成衝擊, 應該由德國全民承擔. 因此, 將難民們智慧地分散全國,不讓某個地區承受過種壓力,產生排外風潮是一個政治考驗.
在政治考量下, 前來德國申請政治庇護的敘利亞難民是不能隨心所欲的 “移民”德國.當難民們進入德國境內,被德國政府登記在冊後, 就必須依照德國政府的分發制度分送到各邦.
根據德國在 1949 年三月制定的 “王石分配原則” (Königsteiner Schlüssel),中央政府按各邦的人口及年度稅收決定各邦的難民接受名額, 例如科隆所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 (Nordrhein-Westfalen) 必須接納難民總數的 21,24052 %; 而北部的布萊梅邦 (Bremen) 卻只需接收 0,94097 % (*1). 按照這個分配原則, 難民們將被隨機的分往某一邦, 然後再由那個邦政府指定去某個縣市定居.
從難民的角度來看, 這或許不是他們最初想像的結果.
難民中確實有因為戰亂逃生的敘利亞人, 但其中也不乏敘利亞鄰近的伊拉克,土耳其,還有逃亡路線上的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科索夫等巴爾幹半島上非申根地區國家人民. 除了大多數的敘利亞人是為了活命的 “真正難民”外, 其他人其實是想來歐洲工作生活的魚目混珠者, 也就是非法的 “經濟移民”.
這些 “經濟移民” 不是為了活命來到德國, 有些人可能早有親朋好友定居德國. 他們來德國的目的, 跟來台灣打工的菲佣,越傭差不多, 想賺多一點錢, 享受德國完善的社會福利,過上好生活. 這類人對於在德國境內無法自由選擇居住地點的政策,是心存不滿的.
無論你是哪裡來的難民, 只要你到了德國受到德國政府的承認, 就能享有免費住房,生活救濟金,就業輔導, 職業介紹,義務教育等社會福利(*2). 這種 “免費晚餐”就我來看, 簡直是天堂待遇,普通的移民是絕對無法享有的. 回想十幾年前加拿大及紐西蘭開放台灣人投資移民, 有點錢的台灣人是帶著大把鈔票去那些國家瘋狂貢獻的, 誰能想像身無分文的去紐加, 然後再擁有今天敘利亞難民在德國的待遇?
可是, 人的慾望似乎是無限的. 當無數的敘利亞難民仍在流亡路上掙扎時, 身處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卻有了這樣的聲音:
“我從戰亂的敘利亞逃來,為的是能獲得一份心理上的平安, 可是現在我卻要跟一群其他難民擠在一個體育館裡打地舖, 哪能算得上平安?”
“我住在一個中途之家的小房間裡,只有等我能住上50平方米(約16坪)大的公寓時, 我才會覺得自己是真的重獲自由與安全……”
“我找不到其他工作, 只能做汽車清理美容. 每天跟毒氣般的清潔劑打交道,但只能賺上30歐元. 德國人將自己不願做的工作給我,這樣的生活跟我想像的差太多……”
類似的負面抱怨言語現在充斥德國街頭, 也在德國媒體上頻頻曝光, 讓不少德國人大嘆這年頭好人難做.
德國人為了安置難民, 縣市預算大餅硬生生的被難民分走不說, 目前已有人提議要在所得稅中增收 5% 的難民稅來解決縣市財政拮据, 若這項稅法通過, 德國家庭更得縮緊自己的腰帶救濟難民. 可是難民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接待國德國為他們的付出,自己對一般德國人造成的生活困擾, 反而埋怨不絕, 讓我替德國人大抱不平,老聶則笑我太有正義感.
想像一下:
- 如果德國不接收難民, 反而像其他一些歐盟國家,如英國,匈牙利, 拿鐵馬拒他們在境外, 難民今天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 如果離台灣有些距離的某國(例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緬甸) 發生政治暴亂,當地人向外逃亡, 請求台灣救濟並接納難民, 我們會怎麼做? 欣然答應? 還是斷然拒絕? 或是有限度援助,例如提供金錢物資,但不接受難民?
中東難民潮距離台灣很遠, 但台灣卻非孤島遺世獨立, 南海不遠, 東南亞政局多變, 誰又能料到一九七十年代末的越南海上難民悲劇明日不會重演 (*3) ?!
今天的這些中東難民不想去法國,英國, 卻直奔德國,這個事實凸顯出德國相對寬大的政治庇護政策,社會對難民們的慷慨, 以及難民們對德國的嚮往. 如果東南亞真發生難民潮,難民們會想來台灣嗎? 台灣是否會如同德國般的人道對應?台灣社會能否以愛心來對待我們口頭上常說的 “外勞人種”? 台灣的經濟成就又是否能吸引難民前來? 這似乎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角度.
(*註1及2:) 分配到各邦的難民們都可以享有免費住房, 生活救濟金,就業輔導,職業介紹,義務教育等社會福利,詳情請參見德國媒體 “時代”(Die Zeit) 的報導:
http://www.zeit.de/gesellschaft/zeitgeschehen/2015...
http://www.zeit.de/2015/22/fluechtlinge-verteilung...
(*註3:) 關於越南海上難民的經歷, 可以參考下面這篇真人真事採訪報導:
http://www.gegugu.com/25505.html
留言列表